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我院荣获2009年度全区就业培训先进院校称号

在自治区、锡盟盟委和行署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扶持下,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把学院建设成为 “未来发展的人才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培训教育基地;提升职工文化水准的继续教育基地;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的“四个基地”的办学定位,利用人才设备优势,大力开展非学历培训教育工作。五年累计培训学员6.5万人次(其中在职职工培训4.2万人次,城镇就业再就业培训1.2万人次,农牧民转移培训1.3万人次)。实现了就业和创业达到2.2万人。特别是2009年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年完成各类培训28026人次,是2005年全年培训4446人次的6.3倍。培训人员涵盖了大中型工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城镇就业再就业人员、农村牧区富裕劳动力,培训内容包括机械制造、维护维修、汽车驾驶、金属冶炼、计算机及软件应用、网络维护、宾馆客房、餐饮服务、商场超市服务、家政服务、食品加工、安全保卫、学前教育、民族手工艺制作、民族音乐舞蹈、马头琴演奏、广告设计与制作、英、日语翻译、畜牧兽医等。培训的级别也由最初的初、中、高级工向技师和高级技师转变。学员就业以锡盟地区为主,逐渐遍布京、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山东、广东等十几个省市。由于业绩突出,我院被内蒙古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人事厅、教育厅、财政厅联合授予“2009年度就业培训先进院校”荣誉称号。

我们的做法是:

1、加强领导,在创新工作思路,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上取得突破

为了做好培训工作,学院组建之初设立了成人教育部,负责培训工作。为了适应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2009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并指定了一名副院长专门负责全面工作。学院领导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围绕着地区大职业教育的构思,开展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如何使培养培训的人才符合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学习讨论活动,逐步形成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并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办学思路,提出了“三四五”的培训教育思路。即在培训理念上,遵循专业培训工种和地区产业调整需求、技能培训和社会需要、学员动手能力和岗位需求三个零距离;在培训教学中,体现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设课程;依托实践抓教学;依托就业育人才的“四个依托”;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采取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与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五个并举”。按照这一思路,学院在2009年将培训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分解到各个办学实体,作为年度实绩目标考核的内容检查落实,进行奖惩。2009年全院有培训任务的11个单位全部完成了任务。

2、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开放培训,开门培训,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上取得突破

锡盟有20.3万平方公里,人口居住较分散,劳动者就业培训的难度相对较大,为了降低学员的学习费用,在培训方式上,除我院集中培训外,坚持走向旗县、走进苏木嘎查村实施培训。如2007年我院在正蓝哈巴嘎、桑根达来镇分别进行造纸工、电工、焊工、车工、汽车维修与驾驶专业的培训。其中桑根达来镇葫芦斯台村青年牧民宝音德力格尔参加培训后到蓝旗上都镇开办了汽车维修厂,目前固定资产上百万元,年收入达10多万元。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富裕一家的目的。

3、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在探索培训模式,促进培训就业上取得突破。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在论职业教育时说过: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多年来,学院不仅坚持对广大劳动者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能力的职前培训,而且始终注重学员职后跟踪培训。首先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按企业的要求进行“订单”式岗前培训,使学员顺利就业上岗。培训学员上岗后,进行工厂企业跟踪培训,解决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在学员工作稳定,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劳动技能后,根据学员的发展潜力,开展精英培训,以技能大赛的形式交流工作经验,为企业培训高级技能英才。通过培训学习阶段、实际工作阶段、总结提高阶段,最终完成一个培训周期的培训模式,使我院的培训不仅仅集中在几十天或几个月的时间里,而且贯穿在学员工作和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我院培训的学员普遍得到社会和用工单位的认可,就业率较高,达到91.5%以上。

4、加强培训基地建设,使学院的培训始终占据着本地区的制高点,在始终贴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取得突破。

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决定培训质量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的因素,另一个是物的因素。人是培训工作中的关键,起决定性作用。我院一方面重视本院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双师型教师奖励制度,另一方面采取建立培训师资人才库措施,建立了由行政事业单位、工矿企业、大中专院校和培训机构等知名人士组成的培训资源人才库,引进高端管理和培训人才,吸纳社会各方面人才,解决了人的问题。

与此同时,2006—2009年三年多的时间里,学院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改善培训条件,建立培训教育基地。先后建立了煤化工、电厂运行与维护、数控机床、汽车维护与修理、电工焊工铆工、家政服务、动物饲养与防疫、助产和护理等专业的实习试验操作系统和平台。学院还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共建共管的草原科学研究中心、锡林郭勒盟团校、锡林河旅游度假区、福达驾驶员培训中心、汽车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这些设施设备和基地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办学条件,使培训学员一开始就接触到本专业最先进的设备和条件,接触到与工作岗位一样的模拟实习平台,为他们从学校到工厂、企业工作缩短了距离,也使我院的培训工作处于较高的起点上。

5、争取社会支持,积极与企业或有关部门“联姻”,建立健全职业培训体系,实现我院培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上取得突破。

几年来,学院的就业培训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怀和社会的大力支。内蒙党委、政府,内蒙古人事劳动保障厅、内蒙古劳动就业局、教育厅、锡盟盟委、行署、盟劳动社会保障局、盟劳动就业局等单位的领导多次到我院调研指导工作,给我院以巨大物质和精神支持,推动了我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向前发展。与此同时我院先后与上都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神华北电胜利能源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白音华煤电公司、锡盟劳动就业局、扶贫办、团委、农牧业局等政府管理部门联合,先后举办了近500期各种类型、各种专业的培训班。通过联合培训,一方面学院为社会、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政府或企业为学院提供一定的培训经费,使我院的职业培训得到了持续发展。同时实现了农牧民转移就业,推动了我盟“两转双赢”政策的顺利实施,为锡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政府、企业、培训院校多赢的格局。

6、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高学员的就业能力上取得突破。

我院培训工作不只停留在传授技术的层面上,而且结合当今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将学员学习技术与获得资质认证紧密结合起来,拓宽就业或再就业渠道。为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学员在职业资格鉴定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学员在培训结束时顺利地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取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为下一步就业储备条件。这一做法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培训学员的一致认可,使职业培训充满活力。

7、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农牧民学员适当的经济补贴,在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取得突破。

职业培训工作的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于广大的人民。我们在培训工作中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为此学院对家庭困难的农牧民学员采取了除国家补贴之外的经济补贴政策,仅2009年,就拿出十多万元用于农牧民专项培训,减轻了农牧民培训学员的经济负担,解决了参加培训农牧民的后顾之忧。

 

发布日期:2010-04-01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