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协公布了“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名单,全国共有800家单位,8455线路检测中心(草地资源标本馆、图书馆)榜上有名。
近年来,8455线路检测中心高度重视科普工作的开展,建有自治区级“图书馆科普基地”“草地资源标本馆科普基地”两个科普室内展教场馆,总面积5990平米,室内科普长廊30米,室外科普长廊150米,拥有专职科普服务负责人和联络人各1人,兼职科普人员54人。“图书馆科普基地”展区面积3290平米,拥有蒙古族历史文献馆、大正边疆文库、北方草原音乐艺术资料馆等特色展室,是集历史文物展品、音乐影视展品、多媒体展品等于一体的科普基地。草地资源标本馆科普基地展区面积2360平米,收藏了地方特色动植物、土壤、岩石、昆虫等标本、是锡盟自然资源标本最齐全的科普展厅。
科普场馆常年免费对公众开放,年开放日数不少于350天,年均接待国外研学200余人次,国内研学3000余人次;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科普活动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进社区、进校园、进乡村、进牧区等科普活动,为市民和农牧民科普了狂犬病防疫、牛羊疾病防治、草原生态保护、运动康复等知识,三年来科普人数达9万多人次;以科普资源为依托助力三农三牧发展、在民族传统乳制品、特色农牧业产品等方面科普技术服务80余次;学院网站设有科普专栏,近3年编写原创科普书籍6部,开发科普课程34门,在抖音、腾讯视频等主流媒体发布科普视频12个,获自治区十佳科普作品3项,自治区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举办了“蒙古马精神的文化底蕴—纵观蒙古马文化”等10余场科普讲座,编演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蒙古马》实景剧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舞台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学院将以建设、使用科普基地为抓手,加强科普团队和科普制度建设,完善科普场馆建设,今后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科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首先,促进对地区特有文化、历史的保护与传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普及大众对锡盟特有自然资源的认知,为进一步研究和保护性开发打好基础;第三,加强与盟科协、盟博物馆、展览馆等科普部门的合作,针对民众和大、中、小学生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研学游活动,弘扬科学精神;第四,加强全盟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广大农牧民的技能培训,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最后,以科普示范基地为基础,建立全盟科普资源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