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化就业管理机制,促进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就业领导机制。学院明确提出了就业工作是“学生之本、教师之责、学院之命”,把就业工作当作“民生工程、生存工程、一把手工程”来抓,严格落实“三个第一责任人”,即:学院主要领导是全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主要负责人是本系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本班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真正将一把手工程落到实处。
二、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持续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院坚持开明、开放、开门办学的原则,紧紧抓住地区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非资源型产业多元发展的有利时机。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机制,形成了“有进有出”的育人模式,即让企业新技术、企业工程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学院教师和学生走进企业,以厂中校、学徒制模式完成人才培养。近年来学院与神华集团、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 、神工集团、锡盟盟医院等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建立企业冠名的“正大班”、“大北农班”等,实现了共同育人,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真正实现无忧就业。
二是搭建系统的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课程,开展创业专题讲座,举办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多种培训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学院给予各种支持与保障,免费提供场地、设备,并加以积极引导,以创业带动就业。2014年8月锡盟行署在我院成立了“锡林郭勒盟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目前已培训160名学员,通过《领航者创业实训系统》,可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体验创业、掌握企业经营的精髓,得到重要创业能力的提高,并提升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三、推进就业服务,把就业工作做到实处
一是推进就业管理服务。学院就业工作由就业部门统筹管理,不断健全就业服务规章制度,切实保障就业工作组织与领导、就业保障条件、就业指导工作和就业信息收集的“四到位”。努力实现就业工作人员专业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咨询辅导常态化、就业服务全员化和就业工作信息化,形成了覆盖全院的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了各种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打造了一支精细做事、高效成事的就业服务队伍,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创业辅导咨询平台,形成了人人关心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格局。
二是推进就业信息服务。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2015年举办大型招聘会2场,各类专场招聘活动50余场,并且建立了1360家用人单位信息库。通过校园就业信息网、毕业生QQ群、班主任飞信群、微信等方式随时发布岗位信息,健全了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毕业生面向中小微企业、基层就业,积极宣传自治区项目就业及应征入伍政策,帮助毕业生在离校前落实就业去向,确保就业信息互通,保证就业率的可靠性。通过校园招聘途径就业的毕业生依然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
三是推进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服务。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协同各系全面了解毕业生具体情况,制定了《“一对一”就业指导方案》。对蒙语授课毕业生、家庭贫困子女、工科女生、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及有特殊情况的就业困难的个人制订了相关帮扶计划,层层落实,形成了一对一、多对一等多种帮扶形式,带着责任、带着情感做就业,将“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做到实处。针对就业帮扶对象,着眼一个“爱”字,构筑就业帮扶体系,突出一个“导”字,努力消解就业思想顾虑,强化一个“能”字,全面提高就业竞争实力,多途径、多渠道舒缓、排解他们紧张情绪,帮助他们理性面对就业压力,调整择业心态,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学院每年拿出20万元专项基金,用于补贴就业困难毕业生。2015年,453名家庭贫困毕业生通过帮扶得以顺利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