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3号)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要求,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学院围绕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情况自评如下:
一、学院概况
8455线路检测中心是 2003 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先后由 9 所大中专院校整合而成的综合类高等职业院校,是锡林郭勒地区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院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育人理念,以“开明包容,团结进取”为院训,以“勤学笃行,自强不息”为学风。是锡林郭勒盟未来发展的人才教育基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提高农牧民素质和提升职工文化水平的继续教育基地;民族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融入“一带一路”推进向北开放的对外交流基地。
学院有 14 个教学单位,开设 38 个高职专业、28 个中职专业、联合开设8个职业本科专业,年完成培训4万余人次,技能培训与鉴定 1 万余人次。
学院先后获得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状”“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区就业培训先进院校”“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7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2017、2018年连续入选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7年通过了自治区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验收。同年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学校。
二、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与自治区教育厅的领导、支持下,以建设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为契机,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办学基础能力,为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研发转化与社会服务提供了条件保障,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服务水平。
1.办学基础条件
2016、2017年,学生生均财政拨款分别为15971万元、16770.71万元,均高于国家生均拨款1.2万元的要求。占地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44.4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行政用房面积31.65万平方米;学生生均占地面积145.4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9.61平方米、生均纸质图书124册,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33台;校内建有实训基地26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生均达26927.83元。
2.信息化条件建设
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13000Mbps, 校园网主干宽带10000Mbps,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专门成立了网信办,负责校园网安全管理和网络舆论监控等工作。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并定期发布网络舆情简报。
建有多媒体教室370间、理实一体化教室77间、仿真实训系统9套。学院招生、教务、人事、财务、就业等部门数据信息实现互联互通,消除了信息孤岛现象。校园一卡通的使用,在为师生提供便利化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完成了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项目“8455线路检测中心蒙古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现已应用。建有7个专业的部分汉语课程资源,与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联合承接国家资源库建设的部分任务;现有数字资源22299GB。与超星尔雅、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课程51门。
三、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始终把双师队伍建设作为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人才强院工程,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引、聘、培、炼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了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体,校外兼职教师为辅助,校内兼课教师和校外兼课教师为补充的教师队伍,为学院服务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师资队伍基本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204人,其中专任教师63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375人,占比59.68%,研究生学历244人,占比38.73%,高级职务教师156人,占比24.76%;校内兼课教师256人,学院康复医院等13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工作人员即是企业员工,又是校内兼课教师,是双师教师队伍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学院引进国际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著名导演宁才等28名高端人才,和175名一线的管理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年承担教学8172课时,支付课时费165万元。已基本建成数量充足,生师合理的专兼职双师队伍,生师比为13.23:1。
2.双师队伍建设保障
学院从2014年起,每年投入1000万元实施了“人才工程”建设。出台了《8455线路检测中心“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定办法》《8455线路检测中心培训进修工作实施细则》《8455线路检测中心校外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8455线路检测中心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暂行办法》《8455线路检测中心双证制教学暂行规定》等制度,促进了“双师”师资队伍建设。
四、专业人才培养
1.对接产业设置调整专业
学院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设置与本地区产业契合度较高的专业群,并结合本地区新型产业与产业升级,调整专业方向和增设新专业。形成了适应区域传统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展需要的畜牧兽医类专业群;适应本地区重点发展的能源电力、资源开发等新型产业发展需要的能源与制造类专业群;适应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与民族文化教育类专业群;适应医药卫生服务产业发展需要的医药卫生类专业群。新增了老年护理、机务维修等专业方向,增设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新专业。为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性本科人才,与赤峰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五所大学联合开设了8个“3+2”职业本科专业。
2.课岗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特点与合作企业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最新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了符合工学结合且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如护理专业实施了“院校结合、课岗对接、注重人文、三段式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机电一体化专业实施了“校企共育、理实一体、三段二境”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畜牧专业实施了“校企共育、强化顶岗、四段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完善课程体系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职业精神贯穿到学生的入学教育、课堂教育、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全过程,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各专业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目标,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有机衔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构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共同提高,双证融合的基于行业企业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加强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契合度,助推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岗位适应能力的提高。
2016-2017学年,学院共开设课程1139门,其中纯理论课(A类)课程239门,占20.98%,实践+理论课(B类)628门,占55.14%,实践课(C类)272门,占23.88%。
4.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按照专业群建设,在满足实践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兼顾科研开发、技术转化、技能鉴定、社会培训、技能大赛等功能,建设了26个校内实训基地,能提供6462个技能实训工位。各专业实践课时占比均在50%以上,专业实验、实训课的开出率均为100%。学院所有实训室全面面向社会开发,其中体育场馆年接待健身群众36万人次。
为打造集教学、培训、生产、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投资建设了康复医院、附属幼儿园、宠物医院、天马旅行社、锡林河度假区、汽车检测中心、驾驶员培训学校、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十三个注册企业,为实现“校中厂”教学创造了真实企业情境,同时承担了部分社会服务职能。
各专业均与两家以上规模企业或行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校外已签定校企合作协议单位141家。年生均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时间为35.5天。
5.校企深度合作
学院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校企共建、资源共用、师资共享、互利双赢、协作育人机制,实现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有效实现了校企人员交流,提升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能力建设;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协同创新中;校企共同推进培养标准制定、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教学试点及实施“厂中校、校中厂”的校企一体化合作育人模式。
电厂热能动力装置、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等专业与内蒙古兴安铜兴冶炼有限公司和北京优力康达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了“厂中校”、“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试点。部分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建设包括企业案例、现代企业文化、职业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习资源,组织编写与新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校本讲义和教材,近五年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248门、教材163本。2017年,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299人次,为企业员工培训129628人天;订单培养学生390人,占比4.39%,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与企业共建通用航空学院与成吉思汗电影学院两个混合所有制学院。
五、学生发展
1.招生计划完成质量
学院统筹谋划努力做好生源的组织动员工作,确保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目前我院有统一招生、自主招生、中高职融通招生、中外合作办学等招生方式。2017年高职招生计划2997人,实际录取2942人(含“3+2”职业本科223人),录取率98.2%,报到人数2833,报到率96.29%。从生源质量看,高考直接录取1706人,单独招生录取新生1236人,中高职融通五年制大专招生734人,留学生122人。根据自治区招生办统计,单独招生第一志愿报考我院的学生达3189人,位列自治区第一。
2.毕业生资格证书取得情况和技能大赛情况
结合行业职业标准与资格证书考取组织教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2017年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获取的符合专业面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2.39 %。其中初级79人(3%)、中级69人(2.62%)、高级999(38%)人、无等级1282人(48.76%)。
2017年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42项,获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获自治区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护理技能项目连续两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3.毕业生直接就业率
2017年高职毕业生2629人,就业人数2525人,初次就业率96.04%,其中:协议就业2422人,升学69人,自主创业27人,国家项目4人,参军3人。有12个专业就业率达100%。
4.毕业生就业去向
从就业区域分布看,2017年毕业生自治区内就业204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80.87%,其中锡林郭勒盟847人(33.54%),较当地生源高出3个百分点;自治区外就业483人(19.13%),分布于北京、天津、新疆等15个省、市、自治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毕业生2185人,占比86.53%。从就业单位就业性质看,中小微企业等基层就业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毕业生中到中小微企业等基层服务人数1439人,占就业毕业生总数的56.9%,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人才支持,尤其是掌握专业技能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基层产业发展升级产生了显著的带动辐射作用。
5.毕业生职业发展
对2014届837名毕业三年以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显示,毕业三年后收入有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水平,月收入平均达3800元,比初入职月收入增加1250元,增幅为49%,显示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对毕业三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学生从未更换工作占41%,更换过一次为26%,更换过两次为21%,更换过2次以上占12%; 66.4%的学生毕业三年内得到职务晋升,从生产岗位晋升到管理岗位的比例为23%。
六、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成人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1.社会培训
2016-2017学年度,共计完成各类社会培训规模达269,009人日,社会培训中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委托培训,企业员工培训、农牧民培训、教师培训等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涉及畜牧业、机械制造业、生物医药、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项目。同时学院利用与蒙古国毗邻的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积极开展对蒙古国培训工作,在25个专业领域累计培训蒙古国各类学员3643人次。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602万元,其中社会培训到款额350万元,社区服务到款额52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200万元。
2.技能培训鉴定
学院是自治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基地,2016-2017学年度完成技能培训鉴定11037人次,其中培训1601人次,鉴定9568人次,收入262.00万元。
3.技术与咨询服务
学院把技术研发、技术转化、技术咨询、校企教师共同开发项目,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本着主动服务、实现共赢的原则,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或提供技术服务,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进行“褐煤粉煤灰的有效利用项目”研究,独立开展了粉煤灰陶粒、粉煤灰透水砖、粉煤灰育苗土、粉煤灰陶瓷工艺品等的研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施了“中德诺浩高技能汽车人才培养助推计划”校企合作项目。2017年学院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院级项目30项。2017年技术交易到款额3467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320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163.8万元。在畜牧兽医、饲草料加工、能源电力、机械维修、财务会计、医药卫生方面能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创新研发与咨询服务,成绩显著。
4.教育扶贫
学院被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认定为自治区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2016以来培训锡林郭勒盟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300人,积极促进带动锡盟地区农牧民脱贫增收。学院组织教师为广大牧民编写了《现代牧民实用技术读本》丛书,内容涉及畜牧养殖技术、疫病预防技术和现代畜牧业饲养技术推广等。与内蒙古电视台蒙文频道合作录制科普视频,在《身边科技》栏目中播出,内容涉及牧区卫生健康及畜牧业生产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学院采取“送教下乡”“送技下乡”“送医下乡”及开展远程诊疗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较好地防治了牧民因灾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再次发生,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健康意识,增加了对常见病的防治能力。2016年开始,学院各单位对18户进行帮扶,2017年底10户已实现了脱贫。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1. 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建设方面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专业发展不平衡,仍需进一步改善。
1.2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建设力度还需加强,融入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还需进一步延伸,切实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1.3 双师队伍建设方面,高层次领军人物和专业拔尖人才不足,双师素质教师比列有待进一步加强。
2.改进措施
2.1 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协调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适应产业结构的专业动态调整、预警及退出机制,使专业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等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2.2 创新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和引进专业人才,遴选实训 条件好,科研能力强,社会服务基础好的专业作为试点,成立团队,面对本专业相关行业领域开展技术及研发服务;积极承接政府、企业、行业研究项目,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争取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带动学生创业团队。
2.3 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将企业研修制度作为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探索深入企业的研修的机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双师型教师比列有较大幅度提升。
8455线路检测中心
2018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