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一村一
开放教育本科
开放教育专科
助力计划
残疾人教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村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地位、作用与教学目标

农村社会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为农业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农业推广提供方法论依据,同时也是分析影响农业推广社会因素的重要工具。

本课程属于应用社会学范畴,强调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特别是在分析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区发展条件、农村家庭与农村组织、农村社会问题等方面与农业推广关系密切,集中体现了农村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灵活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1)了解该学科基本理论框架;

2)熟练掌握农村社会结构要素及其分析方法;

  (3)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原理解释农村社会现象;

  (4)运用农村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具体社会问题,为农业推广实践提供符合农村社会实际的理论与方法。

 

3、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章名称

节名称

基本要求、教学目标

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社会学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基本要求:

了解农村社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意义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社会学与农村社会学的含义;结合理论和实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了解和掌握社会学的知识体及学科特点

3、 了解农村社会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过程;熟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和事件

4、熟悉农村社会学的学科意义,特别需要掌握农村社会学的实践价值

5、了解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应用与传播过程。联系新农村建设的实际,理解毛泽东、杨开道、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等农村社会学研究与实践成就

4.5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概述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 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民

第一节 农民的特征

基本要求:

了解农民的含义和行为特点以及在农村社会学结构中的重要性;联系实际学会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农民问题,并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措施。

教学目标:

1、 掌握农民的含义和农民的特征,包括传统农民的特征与新型农民的特征;

2、 理解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 了解当代农民的问题的主要表现;

4、 掌握农民问题解决的原则和方法

本章特别要求掌握农民的乡土特征、农民现代性、农村权益、农民参与、新型农民等概念。

3

第二节 农民问题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新型农民培养

第三章 农村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基本要求:

掌握社区的概念,了解社区的历史演变,以及构成社区的要素。明确社区分析的重要意义,初步掌握农村社区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农村社区的概念,熟悉农村社区的特点,能区分社区与社会、群体的特点

2、了解农村社区的类型、社区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3、掌握社区结构分析和社区功能分析,熟悉社区结构要素和分析方法

4、了解农村社区发展的含义,理解农村社区发展主体、发展的手段、农村社区发展目的等概念的含义

5、了解农村社区发展存在的问题,掌握促进农村社区发展的途径与条件

3

第二节 社区分析

第三节 农村社区发展

第四章 农村家庭和家族

第一节 家庭与农村家庭

基本要求:

掌握家庭家族特点,了解农村家庭的功能、变迁、问题及对策。

教学目标:

1、熟悉家庭、农村家庭、婚姻的含义,了解家庭的分类和家庭和婚姻的功能

2、掌握中国传统农村家庭的特点

3、了解中国农村家庭、婚姻变迁

4、熟悉当代中国农村家庭功能的特点和当代中国农村婚姻的特点

5、了解家族的产生及作用以及中国农村家族的变迁历史

6、了解家族的功能及其变迁

7、了解农村家庭存在的问题,熟悉农村婚姻问题、老人赡养问题、家庭暴力、农村妇女问题、留守家庭问题等概念的含义

2.5

第二节 中国农村家庭与婚姻

第三节 中国农村家族

第四节 中国农村家庭婚姻问题

第五章 农村社会组织与制度

第一节 社会组织概述

基本要求:

了解组织类型、组织特点以及农村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组织的定义和组织构成要素;这些要素包括组织成员、特定的活动目标、明确的行动规范、严谨的权力系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等

2、了解农村组织的基本类型,如T.帕森斯、P.M.布劳、艾兹奥尼等对组织的分类依据

3、了解中国农村组织的演变过程和目前农村组织存在的问题

4、掌握社会制度的概念,社会制度作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规范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价值系统、规则体系、组织系统、设备系统等

5、掌握制度创新的含义,了解基层民主制度创新的经验

6、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了解中国合作组织的发展状况

7、了解老年人协会的制度设计以及老年人协会的作用

1.5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组织

第六章 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

第一节 社会流动

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流动的原因、条件、现状与趋势。

教学目标:

1、掌握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流动从动态上描述社会层次结构分化的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社会流动会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多数人流动的方向和频率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

2.熟悉社会流动的分类。如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自由流动和结构性等

3. 掌握劳动力流动的解释理论,如二元经济理论、推拉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等;了解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如社会位置间的差异性、社会性资源的再分配、人职配合具有质与量的规定性等

4.了解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阶段;熟悉我国农村劳动力乡城流动的特征

5.掌握社会分层的含义

6、熟悉社会分层的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马克斯•韦伯提出多元社会分层理论等

7、了解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现状和趋势

3

第二节 社会流动的含义

第三节 社会分层

第七章 农村文化

第一节 文化概述

基本要求:

掌握村落文化特点、功能及发展;熟悉农村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化的社会学意义

2、掌握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3、联系实际理解村落文化的含义和农民文化的变迁

4、了解儒文化的思想体系及价值

5、熟悉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熟悉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4

第二节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第三节 中国农村的村落文化

第八章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背景与意义

基本要求:

掌握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教学目标:

1、了解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新农村的特点及其含义

3、掌握新农村建设的内容:要求清楚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含义

 

3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和内容

第九章 城乡一体化

第一节 城乡关系概述

基本要求:

掌握城乡关系、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一体化的含义;了解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教学目标:

1、 掌握城乡关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含义。概念。城乡关系作为城市和农村特殊关系的反映。主要是指城市和农村由于社会成员构成,以及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别而产生的种种关系。“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应该是指经济社会的城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而不是单纯的“农村城市化”。 “城乡一体化”由三个标准来衡量,即: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相结合;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与农村生产生活相适应;国家福利实现城乡居民平等

2、 了解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二元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熟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包括户籍制度、产业分工制度、统购统销制度、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援农业政策等

4、 了解我国城乡关系不平等的表现如城乡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城乡要素流动的不平等、社会资源享受的不平等、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

5、 了解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

2

第二节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

第十章 农村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基本要求:

掌握农村社会问题概念,了解社会问题的成因和基本理论,掌握社会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社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具体农村社会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问题的定义,掌握判定社会问题的三个特点:社会问题的客观性、有害性和社会性

2、了解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

3、掌握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的意义:包括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含义及意义

4、掌握农村社会问题分析的程序

5、掌握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对策,如要理解解决社会问题的条件,对“相当的研究基础”、“充分的社会关注”和”、“足够的社会力量”等概念

6、能够用社会问题分析原理分析农业问题是社会问题

3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分析过程与方法

第三节 农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第十一章 农村社会保障

第一节 社会保障概述

基本要求:

熟悉社会保障制度及操作思路;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及方法。

教学目标:

1、 掌握农村社会保障的含义、特点和内容

2、 了解历史上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思想和新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 理解农村社会保障的政府责任,理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原则

4、 熟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操作思路,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操作思路等。

5、 掌握社会工作的含义,理解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6、 掌握农村社会工作方法。

2.5

第二节 历史上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思想

第三节 新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节 新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