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一村一
开放教育本科
开放教育专科
助力计划
残疾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习题与答案—任课教师:赵怡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正确答案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D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率先在中国大地上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被称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的是:C

  A、 鲁迅

  B、陈独秀

  C、李大钊

  D、毛泽东

  3、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B

  A、 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D、 党的十七大

  4、当代时代主题是 C

  A、 改革开放

  B、依法治国

  C、和平发展

  D、 一国两制

  5、党的十六大把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确立为:B

  A、消灭贫困人口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消除贫富差别

  D、实现共同富裕

  6、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是A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中共二大

  D、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7、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B

  A、 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

  B、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C、革命的对象不同

  D、 革命的前途不同

  8、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循序渐进的步骤是A

  A、 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D、 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是在 B

  A、 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 1975年

  11、五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选择的模式是D

  A、 欧洲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 苏联模式

  1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新旧体制交替的矛盾

  D、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的中心任务是:B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

  D、 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14、 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

  A、 发展

  B、稳定

  C、改革开放

  D、 依法治国

  15、 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B

  A、 团结、改革、发展、稳定、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D、 物质、精神、政治、社会

  16、"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20世纪末,GNP比哪一年翻两番,人均收入800——1000美元 D

  A、 1978年

  B、1980年

  C、1990年

  D、 1991年

  17、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B

  A、 发展

  B、改革

  C、革命

  D、 调整

  18、中国的对外开放的格局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多层次

  B、多角度

  C、全方位

  D、 宽领域

  19、 中国今天的改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属于 B

  A、 经济形态改革

  B、经济体制的改革

  C、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

  D、 所有制结构的改革

  20、一切可用于生产的要素,包括人力、物力和土地是 B

  A、 资源

  B、资源配置

  C、资源稀缺

  D、 资源利用

  21、 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是 D

  A、 股份制

  B、公有制

  C、私有制

  D、 公司制

  22、在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上,我们在微观收入分配中坚持 C

  A、 兼顾效率

  B、公平优先

  C、兼顾公平

  D、 效率优先

  23、市场经济运行中 “看得见的手”是指 D

  A、 经济规律

  B、法律法规

  C、经济政策

  D、 宏观调控

  2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公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公有制为主体

  D、 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可以从哪两方面表现出来 A

  A、 公有制和私有制

  B、股份制和合作制

  C、计划和市场

  D、 质和量

  26、 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A、 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矛盾

  D、 人民群众

  27、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是采取的 D

  A、 共和国联邦的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8、 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 A

  A、 创新

  B、改革

  C、革命

  D、 发展

  29、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下哪点统一起来 B

  A、法制建设有机统一起来

  B、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C、政治体制改革有机统一起来

  D、社会稳定有机统一起来

  30、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是 C

  A、团结—批评—团结

  B、大鸣大放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该题多选、少选均无分。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把每题正确答案的字母号写在试卷纸后面的答题纸上。

  1、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是:BCD

  A、 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以下属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内容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改革开放理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3、“三个代表”的内容是指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ACD

  A、 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改革的发展趋势

  C、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1978年发生以下哪些重大事件:ACD

  A、 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C、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

  D、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表

  5、以下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的是BCD

  A、民族资本主义

  B、官僚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

  D、封建主义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BC

  A、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指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不发达

  D、指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7、邓小平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BCD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古代及近现代的作用公式正确的是:BC

  A、 古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B、近现代是“科学——技术——生产”

  C、古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D、 近现代是“生产——技术——科学”

  9、以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和发展阶段表述正确的是ABCD

  A、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B、第二阶段: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第三阶段:“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D、第四阶段: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0、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是AB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密切联系群众

  C、为人民服务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 名词解释(每词3分.共21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3、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工业化、信息化和知识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

  5、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政策,用减免税收等优惠办法和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吸引外商投资和促进出口的特定地区

  6、现代化

  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试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五、问答题(共19分)。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0分)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

  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9分)

  (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

 

一、论述题 

1、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凭借其丰富的执政经验和驾驭全局的能力,统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顺利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才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建美好未来。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以坚强的政治核心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保证我国真正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把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核心。  

2、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特点?  

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指出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阶级联盟,而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组成的政治联盟,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1、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劳动者与爱国者的广泛联盟。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有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有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各民主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参政党。人民政治商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统一战线组织,也是我国政治体制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 

 

二、材料分析题 

1、结合材料,谈一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性?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就必须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深化、理智和清醒的判断。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式经济增长;把盲目地单纯追求GDP量的扩张转变到更加注重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上来;把见物不见人的陈旧理念转变到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发展理念上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单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保证实现科学发展,因而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 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这就要求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使国民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向结构优化、效率高、消耗低、环境友好方向转变。 

归根结底,“白菜价窘境”反映的是产业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脱节。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⑤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2、结合材料,谈一谈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认识? 

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传统,也吸收了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益思想。最关键的是,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面临新问题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中国实际所提出的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主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是制胜要诀。 

一、去产能。产能过剩的载体主要是僵尸企业。对此,政府要主动从市场干预中退出来,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强行去杠杆,让“僵尸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重组的重组。 

二、去库存。现在最大的库存是房地产,去库存,主要是化解房地产库存。要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三、去杠杆。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通过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 

四、降成本。高成本是供给侧最致命的硬伤。在经济下行压力大、需求潜力有限的大背景下,唯有减轻成本负担才能改善企业盈利,提升资本回报率。为此,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打出“组合拳”。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五、补短板。现在经济结构中的短缺是层次性短缺,主要是高层次短缺。补短板,要提高上游部门产品的层次与质量,改进生产部门生产工艺等等,整个产业链有系统、有关联地进行科技创新,最终将整个产业链的品质提升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