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5.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
10.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11.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2.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
13.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14.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5.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
16.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7.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
18.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19.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0.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21.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22.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23.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24.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E.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
F.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G.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H.16.真理的内容是( )。
I.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J.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
19.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 )。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E.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F.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
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 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2分,共2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
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