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一村一
开放教育本科
开放教育专科
助力计划
残疾人教育

社会工作行政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社会工作

英文名称:education

课程类别:专业课   

适用对象: 公共管理类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

先修课程:未作要求

二、课程简介

《社会工作》是公管系公共管理类专业必修课,面向非师范类、非教育类专业的本、专科生,共72学时。该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工作原理、社会工作方法、社会工作实务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公管系公共管理类专业必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人文社科视野,训练学生在社会学视角下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有志于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入门性知识。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社会工作是什么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社会工作的内涵,把握社会工作的性质;认识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掌握社会工作的功能;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难点:社会工作的内涵;社会工作的性质;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社会工作的功能。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性质

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第四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的涵义,社会工作的本质,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社会工作学科的属性,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工作的领域,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社会问题、功能等。(2)主要知识点有:对社会工作的简单理解,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属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3.问题与应用:为什么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属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三)实践环节

课堂相关专业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二教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工作在国外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主题;认识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了解社会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是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历史时期与主题;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在国外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欧美影响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事件:济贫法、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利、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社会安全制度的建立、福利国家的建立等,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时期与主题:1920年之前,科学的慈善事业的发展时期;1921—1930年,“评估”和“介入”概念发展时期;1931年—1945年“人在情景中”和“助人”概念发展的时期;1945—1960年,社会工作关系概念的发展时期;1961—1975,通用的(整合的)实践与多样化的实践模式的发展时;1976—现在,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的巩固;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20世纪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社会救助制度、社会工作教育、私人慈善事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济贫法、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利、慈善组织会社、睦邻运动、社会救助制度、社会工作教育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欧美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对社会工作在国内外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奠定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基础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中进行相关讨论,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三  社会福利制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社会福利的概念和内容;把握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模式;认识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如何健全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等。

教学重难点:社会福利的概念和内容;社会福利的功能;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福利的概念

第二节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第三节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福利的含义,福利的道德哲学基础,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社会福利的分类,社会福利的特征,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我国改革以来的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社会急剧转型和社会变迁过程出现的普遍性社会问题,社会变迁引发与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相关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社会工作的未来的任务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福利、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模式、普惠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剩余型的社会福利模式、混合的社会福利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福利多元性的具体表现,当今不同国家主要社会福利模式的基本特点,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中国福利制度未来发展任务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福利模式,并认识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历程等。

(三)实践环节

开展相关课堂讨论,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四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与伦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理解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运用社会工作价值观,从事社会工作;了解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等。

重点难点: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运用;建设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其应用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实践受到四个哲学体系的支撑: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社会工作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乌托邦思想、人道主义;社会工作价值观基础——价值观理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应用——核心原则:接纳——接纳案主,自决——案主自决,保密——为案主保密;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基础:中国社会的福利思想,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实证主义、乌托邦思想、人道主义、接纳、自决、保密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原则;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懂得社会工作价值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五社会工作理论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及其分类,掌握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为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重点是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及其分类等。

难点是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成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及其分类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成果与发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过程,(七个阶段),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几个模型),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介绍,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成果及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理论,心理分析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沟通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性主义理论、增权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理论发展过程,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的划分,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并结合中国实际,探讨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方向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六 个案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个案工作方法,掌握其理论知识,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解决社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重点是个案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个案工作的运用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个案工作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个案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个案工作的定义、性质、特点和目的;个案工作的基本价值与工作原则;个案工作的哲学基础、工作原则;个案工作的理论依据:知识理论、实践理论;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个案工作的专业关系;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中国个案工作的经验积累;中国个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传统机构和组织职能弱化;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社会工作队伍非专业化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个案工作、知识理论、个案工作的基本技术等;(2)主要知识点有:个案工作遵循的工作原则,个案工作基本实施理论模式。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个案工作的实际运用。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七 团体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团体工作的定义、功能;学习团体工作的模式;把握团体工作的基本过程;认识我国团体工作的发展现状。

重难点是团体工作的模式;团体工作的基本技巧;团体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团体工作的知识基础

第二节  团体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团体工作在中国的运用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团体工作的定义、类型及功能;团体工作的价值基础与实践原则;团体工作的发展阶段:建立亲近的前奏期、权力控制期、凝聚期、差异期、分离期;有关团体工作过程的几个关键概念:互动与沟通、社会控制、凝聚力、团体决策;团体工作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团体工作的基本过程;团体工作的基本技巧;;中国团体工作的特色;中国团体工作的发展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团体工作、动与沟通、社会控制、凝聚力、团体决策、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互动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团体工作的含义,团体工作的基本过程,团体工作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团体社会工作的实际运用问题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八 社区工作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区工作的含义与特征,认识社区工作的理论,把握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与工作原则,运用社区工作的技巧开展社区工作,分析专业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社区建设与发展等。

重点难点是社区工作的含义与特征,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与工作原则,社区工作的实践理论,我国社区工作发展趋势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社区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工作的定义、目标及特征;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与工作原则;

社区工作的思想:共识思想、多元化思想、制度结构冲突思想;社区工作的主体理论:社会运动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宏观工作理论;社区工作的实践理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社区工作过程;社区工作技巧;中国社区服务的发展;中国社区工作存在的问题;中国社区工作的发展趋势: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提升社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稳定是硬任务的理念,提升社区解疑释惑、维护稳定的能力;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的能力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区工作、共识思想、多元化思想、制度结构冲突思想、社会运动理论、社区照顾理论、宏观工作理论、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区工作及其特征,,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与工作原则,如何推进我国社区工作发展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社区工作的实际运用问题。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九 社会工作行政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及特点,认识社会工作行政的功能及地位,掌握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程序及实施要件,认识中国社会工作行政的模式及改革的困境。

重点难点是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社会工作行政的实施程序,中国社会工作行政的改革。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行政概述

第二节  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程序与推行要件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实施模式及改革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社会工作行政的特点:方法的间接性、职能的福利性、.手段的专业性、范围的有限性、实施的层次性;社会工作行政的地位和功能;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程序;社会工作行政的推行要件: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机构组织、经费、社会工作者;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模式;中国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的改革背景;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内容;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制约因素与动力因素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立法、机构组织、社会工作行政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行政的含义及特点;社会工作行政的地位及功能;社会工作行政的程序及推行条件;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动力及阻力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中国社会工作行政改革的动力及阻力。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章   社会工作教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社会工作教育的学科性质及特点,把握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体系,理解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性质,分析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社会工作教育的特性;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体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性质

第二节 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与课程设计

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的性质;社会工作教育的地位;社会工作教育目标的体系:专业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以及专业目标、专业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的适应;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目标的内容:培养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价值观、传授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育“做特定人群工作”的能力;社会工作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路径:发展新取向是从边缘到中心的本土整合、发展道路是“国际通则”与“本土化”的共融、人才培养是“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的结合、教学管理模式是在“规范化”管理下鼓励“多样性”的发展;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时代焦点: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迈进,宏观政策:重视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的重要作用,区域发展:立足社区,以社区工作为重点,微观层面:关注个人与家庭的实际需要,实务教育:建立实习基地,重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本土领域:关注农村社会工作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专业目标、本土化、通识教育、专识教育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教育的特性;社会工作教育的目标内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等。

3.问题与应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实施与未来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课堂相关专业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一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与特点;了解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形式与内容;把握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功能和内容;认识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模式和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现状。

教学重难点: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督导的含义与特点;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形式与内容;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功能和内容;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模式;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现状。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含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习的模式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实习的含义;社会工作实习的内涵与特性;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内涵;中国本土化的实习教育模式:资源概念引入模式、阶段模式;社会工作实习的形式与内容;社会工作实习的过程与安排;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现状分析;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含义与对象;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功能与内容;督导者;督导模式:成长与发展模式、学徒模式、结构化学习模式、行政模式;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方法与过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现状与对策分析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实习模式、资源概念引入模式、阶段模式、社会工作督导、督导者、督导模式、成长与发展模式、学徒模式、结构化学习模式、行政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实习的含义与特征,社会工作实习的目标,实习督导应具备的素质条件,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现状分析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的现状分析等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中进行相关讨论,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二  社会工作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及功能;掌握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认识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及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所遵循的步骤;分析社会工作研究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如何解决。

教学重难点:社会工作研究的含义及功能;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及开展社会工作研究所遵循的步骤;社会工作研究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基础知识

第二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 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及相关议题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研究的功能;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社会工作者在研究中的角色:研究的使用者、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各学科知识的分享者、以知识来改选世界的行动者;确定研究问题与研究题目;制定研究设计;执行研究设计;撰写研究报告;;社会工作研究中常见的伦理难题;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原则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工作研究者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会工作研究及其功能;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研究中的不同角色;社会工作研究的类型;社会工作研究的步骤;社会工作研究的伦理原则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理解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性,如何开展社会工作研究等。

(三)实践环节

开展相关课堂讨论,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三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社会工作实务具有一定的共识性;掌握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的主要内容;运用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解决现实社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重点难点: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基本理论与实际运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第三节 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对社会工作实务的作用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含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多元因素论、“问题”的“心理—社会”视角及解决方法、“环境中的人”的实务视角、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框架: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功能发挥、内外影响力范式、生命周期理论;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 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与资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社会工作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四个基本系统的功能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通用过程模式、多元因素论、系统理论、优势视角、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功能发挥、内外影响力范式、生命周期理论、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等;(2)主要知识点有:通用过程模式的内涵和适用范围,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通用过程模式如何分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通用过程模式有什么特点,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应考虑因素,通用过程模式的四个基本系统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懂得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重要性,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并充分运用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四儿童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工作理论、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与技巧,认识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等。

重点是儿童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中国儿童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儿童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儿童社会工作的工作程序、原则、技巧

第四节  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进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儿童年龄的界定;儿童发展的阶段特点;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儿童社会工作的内容;儿童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家庭成员的互动理论、游戏治疗理论;儿童社会工作和工作程序;儿童社会工作的工作原则:尊重儿童原则、儿童利益至上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不持批判态度的原则、保守秘密原则;儿童社会工作的技巧;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儿童、家庭成员的互动理论、游戏治疗理论、儿童问题等;(2)主要知识点有: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因素;儿童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儿童社会工作的程序、原则、方法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儿童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儿童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五青少年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和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其理论解决青少年社会问题。

重点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与实践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青少年的概念及其本质

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和内容

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第五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少年的界定及其的本质:急剧变化的自然属性、日趋成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实践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含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进化理论、发展阶段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识理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则;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方法;青少年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要求;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青少年、青少年社会工作、进化理论、发展阶段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认识理论等;(2)主要知识点有:青少年的特殊属性;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中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六 老年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和掌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其理论解决青少年社会问题。

重点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与实践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四节  中国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的界定;老年人问题的产生;老年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次文化理论、人格持续性理论、社会环境论、交换论和标签论、年龄阶层化理论;老年社会工作的原则;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老年个案工作、老人小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的分类:机构照顾 、社区照顾;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生活服务、娱乐服务、教育服务、就业服务;中国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老年人、老年社会工作、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次文化理论、人格持续性理论、社会环境论、交换论和标签论、年龄阶层化理论等;(2)主要知识点有:老年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中国老年人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老年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七 妇女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和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其理论解决妇女社会问题。

重点是妇女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妇女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与实践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妇女的需要及问题;妇女社会工作的界定;妇女社会工作特点:服务对象规模庞大、创造男女平等、服务内容与婚姻、家庭问题相关;妇女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女性主义流派,社会性别理论: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社会化理论:性别是社会化中建构和传递的、性别是社会制度中传承和巩固的;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针对特殊困难的女性、针对全体女性的社会工作内容;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支持网络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妇女、妇女社会工作、女性主义流派、社会性别理论、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等;(2)主要知识点有:妇女的特殊问题如角色冲突、离婚、丧偶、家庭暴力的分析与介入策略、服务方案,中国妇女社会工作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妇女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妇女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八 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认识和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其理论解决残疾人社会问题,认识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重点是妇女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妇女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与实践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

第三节  我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残疾的界定;残疾人分类与分布;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特征;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医学康复工作、教育康复工作、职业康复工作、社会康复工作;残疾人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社区残疾人工作、“第三部门”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中国残疾人社会政策;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建设及具体做法;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残疾、残疾社会工作等;(2)主要知识点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政府、社区及“第三部门”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中的作用,对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认识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十九 家庭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认识和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方法技巧,运用其理论解决家庭社会问题,认识中国家庭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重点是家庭社会工作的原理与方法。

难点是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运用与实践等。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家庭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

第三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内容

第四节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工作方法

第五节 中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庭社会工作的界定;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欧洲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国台湾地区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我国台湾地区从事家庭社会工作的机构:社会福利行政机构、医疗卫生行政主管机构、司法行政机构、私立家庭服务机构;家庭社会工作的一般内容:家庭治疗、婚姻辅导、家庭服务;家庭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婚姻咨询、家庭生活教育、家事管理服务、心理卫生服务;家庭社会工作对家庭提供的帮助;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个案工作方法、社会团体工作的方法、社区工作的方法;中国家庭社会工作的实践:建立社区家庭服务工作网、建立各种专业家庭服务工作队;中国家庭社会工作未来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家庭、家庭社会工作家庭治疗、婚姻辅导、家庭服务、婚姻咨询、家庭生活教育、家事管理服务、心理卫生服务等;(2)主要知识点有: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内涵,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何认识中国家庭冲突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家庭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上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二十学校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工作理论、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与技巧,认识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等。

重点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学校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工作方法

第四节  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特点: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协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个案工作——情感支持,小组工作——发展支持系统和网络,社区工作——挖掘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优势视角——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全体学生:生活辅导、学业辅导、职业辅导;协调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与教师、家长沟通,解释学生问题的内涵,为学生、家长提供小组辅导,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社区发展工作,开发利用社区服务;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方法、社区工作方法;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学校、学校社会工作、情感支持、生活辅导、学业辅导、职业辅导等;(2)主要知识点有: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学校社会工作方案的制定,中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问题讨论,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二十一矫正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工作理论、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与技巧,认识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等。

重点是矫正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矫正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矫正社会工作理论及主要方法

第四节  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福利性:、特殊性、系统性、专业性;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矫正社会工作的起源;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矫正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内地的社区矫正制度;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价值理念:人道主义(哲学基础)如,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改善矫正对象的心理和行为(行为治疗方法、理性情绪治疗模式),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服务;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矫正社会工作、行为治疗方法、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等;(2)主要知识点有: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在中国内地的试点推行,中国内地社区矫正制度的主要内容,中国矫正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矫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矫正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课后思考题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二十二 医务社会工作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握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工作理论、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与技巧,认识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等。

重点是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医务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节  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医务社会工作的含义;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对健康与疾病的理解;医务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和问题;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如在医院门诊部的工作方法、在医院住院部病房内的工作方法;家庭医疗工作方法;临终关怀工作方法;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如健康宣传方法、健康管理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方法、重点人群个案管理;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医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家庭医疗等;(2)主要知识点有: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程序,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医患纠纷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课后思考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第二十三 工业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与要求:把握工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其工作理论、工作程序、工作原则、工作方法与技巧,认识中国工业社会工作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等。

重点是工业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

难点是中国工业社会工作的现状及困境。

(二)主要内容

第一节  工业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  工业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服务模式

第三节  工业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服务方案

第四节  中国工业社会工作的实践

1.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工业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工业社会工作的职责(工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新领域,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进程中,各国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劳资纠纷、下岗失业、工伤、职业病、职工保障、职工福利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工业社会工作的存在极其必要,工业社会工作者的职责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解决工业界产生的种种问题);工业社会工作的起源:福利运动的兴起、福利运动的衰落;工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工业咨商”服务的兴起、工业酗酒方案的实施、员工协助方案的实施;工业社会工作的理论支撑;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工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方式;工业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个案工作、社会群体工作、社区工作;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工业社会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社会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社会工作;当前我国工业社会工作的特点及内容;我国工业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1)本章的基本概念有:工业社会工作、福利运动、员工协助、工业咨商等;(2)主要知识点有:EAP方案及其对我国工业社会工作有何借鉴和启示;工业社会工作的案主体系;工业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对如何发展我国的工业社会工作的认识等。

3.问题与应用:本章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基本掌握工业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并能简要分析我国工业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三)实践环节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是讲授法,穿插一些课堂讨论和个别发言。

五、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

 

教学时数

课程内容

 

实验

其他教学环节

 

第一章

2

 

 

 

 

2

第二章

1

 

 

 

 

1

第三章

2.5

 

0.5

 

 

3

第四章

2.5

 

0.5

 

 

3

第五章

2

 

 

 

 

2

第六章

2.5

 

0.5

 

 

3

第七章

2.5

 

0.5

 

 

3

第八章

2.5

 

0.5

 

 

3

第九章

2.5

 

0.5

 

 

3

第十章

2.5

 

0.5

 

 

3

第十一章

2.5

 

0.5

 

 

3

第十二章

2.5

 

0.5

 

 

3

第十三章

3.5

 

0.5

 

 

4

第十四章

3.5

 

0.5

 

 

4

第十五章

3.5

 

0.5

 

 

4

第十六章

2.5

 

0.5

 

 

3

第十七章

3.5

 

0.5

 

 

4

第十八章

2.5

 

0.5

 

 

3

第十九章

3.5

 

0.5

 

 

4

第二十章

3.5

 

0.5

 

 

4

第二十一章

3.5

 

0.5

 

 

4

第二十二章

2.5

 

0.5

 

 

3

第二十三章

2.5

 

0.5

 

 

3

合计

62

 

10

 

 

72

本课程计划学时72学时,由于学期期间假期、期末复习等因素影响,实际讲授66学时。在讲授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实践精神。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1、《工业社会工作》,苏景辉,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9年。

2、《社会工作概论》,李增禄,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

3、《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Charles Zastrow,台北: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

4、《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曾家达,王思斌,殷妙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5、《迈向新世纪——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趋势》,何洁云,阮曾媛琪,香港:八方企业文化公司,1999年。

6、《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王思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七、其他说明

大纲修订人:                         修订日期:2010 年8月29日

大纲审定人:                         审定日期:2010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