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一村一
开放教育本科
开放教育专科
助力计划
残疾人教育

第七章要点

第七章 行政组织中的领导

第一节领导及其权力基础

  一、行政组织领导的含义与特点

  1.行政组织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2.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

  与其他组织领导相比,行政组织领导具有如下明显特点:(1)时代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执行性。

  二、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

  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

  1.决策职能

  决策是领导者最基本的职责。作为组织活动的领路人,领导者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为组织制定出正确无误和高质量的决策来,决策是领导活动的核心,是领导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2.组织职能

  组织就是将人群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领导的组织职能内容主要包括:(1)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2)恰当配备和安排人员。(3)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

  3.用人职能

  在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要能够不断地发现人才、不断地培养人才,并且能够正确合理地使用人才,这是领导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能力的一种体现。

  4.协调职能

  协调就是领导者通过及时调整各种关系,使各项工作、各个部门、各种人员之间能够和谐地配合,以顺利地完成组织任务,达成既定目标的活动。

  5.监督职能

  监督就是检查督导,就是根据组织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经常地检查下级工作执行情况,及时查明产生偏差的原因并纠正偏差,以便于改正错误,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并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

  6.教育职能

  思想教育对于每一个领导者来说都是一项重要职责。思想教育能够统一大家的认识,使组织成员能够正确理解组织的意图,能够自觉克服远离组织目标的思想行为,能够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能够积极主动地为组织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

  三、领导的权力基础

  1.领导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领导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第二节领导有效性理论

  关于领导的研究可以分为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和领导行为方面的研究,这两方面的研究也就构成了若干种领导有效性理论。

一、领导素质理论

  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所谓领导素质理论也称“完人理论”或“特质理论”,是专门探讨究竟什么是理想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理论。学者对领导者心理特质进行研究,试图找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特质上的区别。还有人认为领导特质是生而具有的,先天不具备这些特质者就无法当领导。

  二、领导行为理论

  1.领导作风类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早在1939年就开始进行有关领导作风类型的研究。他以权力定位为基础,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

  作风专制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实行高度集权,亲自决定所有的政策和活动,根据领导者个人对群体成员工作绩效的看法进行褒贬与奖惩,群体成员完全被动地进行工作;作风民主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整个群体,由群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或者根据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管理中注意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顾及群体成员的的需要和愿望,根据群体成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褒贬和奖惩,群体成员有机会自己决定自己的分工、进程和方法;作风放任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成员个人,实行高度分权,管理者在管理中只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不对成员进行褒贬与奖惩,群体成员在无政府状态中完全独立地进行工作。

  2.领导行为四分图。出于对领导素质理论研究的不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从1945年开始了对领导行为的系统研究。他们发现领导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心人”。一类是“重组织”。

  研究结果表明,“关心人”和“重组织”是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维度,实际的领导行为是两个维度的组合,这可以表达为一种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或者说有四类领导行为,即低组织低关心、高组织低关心、高组织高关心、低组织高关心。

  大量研究表明,在这四种领导行为中,两个维度上都高的那种领导者常常比某一个维度低或两个维度都低的另外三种领导者更能使下属取得高工作绩效和高满意度。

  3.管理方格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和默顿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论仍然沿用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人的关心,一个是对生产的关心。但不再像此前的四分图中那样,在每一个维度上只划分性质不同的高与低两种类型并由此形成4种领导类型,而是在每一个维度上分别划分由低至高的9个等级或程度。这些数字不表示具体数量,而是代表9种程度:即从1至9表示从低到高的9种程度。每一个维度上的各个关心程度都分别与另一维度上的各个关心程度两两配合,形成81种不同领导类型。他们二人从中选出5种最有代表性的领导类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

  1,1型:也称贫乏的管理。对人对生产的关心程度都维持在最低水平上。

  9,1型:也称权威与服从的管理。高度重视生产,但对人的关心程度很低。

  5,5型:也称组织人管理。在完成必需的生产和对人的适度关心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

  1,9型:也称乡村俱乐部管理。高度重视人际关系和满足个人需要,但对生产的关心,仅维持在最低水平上。

  9,9型:也称协作管理。既高度关心生产,也高度关心人。

  在上述5种典型领导类型中,9,9型人际关系协调好,士气旺盛,工作效率高,成员利益与组织目标结合好,因此也被称为最佳类型。

  管理方格论并不是简单地用于将领导划分为不同类型,而是用于评价和训练管理人员的一种理论模型。领导素质理论强调的是领导应该有什么,多用于领导者的选拔,而领导行为理论更多的是强调领导应该怎样做,多用于领导者的培训。也正是因此,领导行为理论比领导素质理论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

  4.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认为,领导行为有专制和民主两种类型。专制型领导强调对工作的领导,并用权力去影响下级。民主型领导注重人员的领导,给下级在工作上以相当的自由。一名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职权的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专制型领导,运用职权的程度越低,就越接近民主型领导,如此就出现了一个由专制型领导到民主型领导的连续带,即在典型的专制型领导和典型的民主型领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领导行为方式本身无所谓优劣,领导者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从连续带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