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一村一
开放教育本科
开放教育专科
助力计划
残疾人教育

《地域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地域文化”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科学地分析、研究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研究巴渝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课程内容有总体的把握;

2、综合性学习、研究巴渝文化古今演变的历史过程,研究巴渝文化的内涵和地方性特征;

3、科学地分析、研究巴渝文化,对比考察巴渝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性文化的异同,加深学生对重庆文化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1、通过多种教学媒体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较全面的掌握;

2、文字媒体的编写要求全面系统,条理清晰、通俗易懂;音像媒体的制作要做到形象、活泼,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网络媒体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尽可能结合地域文化的实例进行讲解;

3、要求学生采用个别化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集中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教师采用讲练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发挥导学、助学、学等作用。提倡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以巩固所学知识;

4、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市电大将通过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辅导,发布教学信息。

 

四、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的统一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及期末考核时,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了解”即要求一般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进行考核;

“掌握”既要求清楚地掌握有关内容,一般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题型进行考核;

“重点掌握”即要求非常清楚、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内容并能够熟练运用,一般以简答、论述题等题型进行考核。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一体化设计方案

一、课程的基本结构

巴渝文化概论教学内容定为七编。具体内容为七个部分: 1、巴渝文化的定位,2、巴渝文化的形成和演变,3、巴渝文化的内涵与特色、4、物华天宝(雄奇壮观的自然山水、丰饶的物产、现代经济的发展),4、巴渝英杰,5、巴渝风情,6、巴渝人的创造,7、巴渝文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性文化的比较、巴渝文化的反思与展望等。

 

二、学时分配比例

本课程为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个学期。本课程春秋两期滚动播出。

具体学时分配如下:

章 序

      目    

学  

第一编

巴渝文化的历史定位

10

第二编

巴渝文化精神

第三编

物华天宝

第四编

巴渝英杰

8

第五编

巴渝风情

8

第六编

巴渝人的创造

10

第七编

巴渝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三、多媒体教材的构成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它的编写应该体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力求做到体系完整、文字简洁准确,适合以自学为主的成人教育并能较好地体现电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和补充,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简洁的特点。2、教学光盘及CAI课件。

3、网上教学资源。

重庆电大专门开设了网站,网页上发布有关教学信息,布置各门课程的作业及辅导材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借助网上教育方式获得本课程的相关教学信息和责任教师实时或非实时的辅导。

 

第三部分  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编 巴渝文化的历史定位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 重点掌握巴渝文化的历史定位,了解古代巴和蜀的关系,了解掌握巫山人是中华民族的先祖;了解旧石器、新石器时期巴渝大地的文化遗存,了解《巴渝舞》的兴起与演变,掌握巴渝歌、《竹枝词》的流传及文人所作《竹枝词》。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巴渝文化的历史定位

第一节 巴渝文化与中华文明

第二节 自成一体的巴渝文化

第三节 巴渝地区的古人类遗存

第二章 古代巴族的形成与巴国的消亡

第一节 关于巴族和巴人的神话传说

第二节 关于巴人先祖的记载

第三节 融入巴族的其他部族

第四节 古代巴国同诸候国的关系及巴国的消亡

第三章 古代巴文化的诗歌与歌舞艺术

第一节 巴渝舞的兴起与演变

第二节 从巴渝歌到竹枝词

 

第二编    巴渝文化精神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巴渝文化的特性,重点掌握巴渝文化的抗争性和坚韧性,并分析其表现;掌握陪都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了解抗战陪都众多重要的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宗教、出版的情况;重点掌握并分析陪都文化精神及其历史价值与历史意义掌握红岩精神的基本含义,了解红岩文艺的组成,掌握红岩精神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巴渝文化的熔炉性与多元性

第一节 地域政治,人口结构

第二节 多元性而丰富性

第二章 巴渝文化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第一节 历史上的封闭性和有限的流动性

第二节 经济的开放和互融

第三章 巴渝文化的抗争性和坚韧性

第一节 古代巴文化

第二节 抗战陪都文化

第三节 红岩精神

 

第三编    物华天宝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了解巴渝雄奇壮观的自然山水,了解巴渝的主要山脉,高山林区及草场,主要江河峡谷、峡谷溶洞、温泉湖泊,并掌握其特点。了解巴渝的地貌奇观;了解、考察掌握巴渝古代文化遗存:了解、考察、掌握历史文化遗迹、抗战陪都遗存、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巴渝山水  毓秀钟灵

第一节  雄奇壮观的自然山水

第二节  千姿百态的地貌奇观

第二章  江山胜迹  涵蕴丰富

第一节  巴渝古代文化遗存

第二节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迹

第三节  抗战陪都遗存

第四节  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

 

第四编   巴渝英杰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了解巴渝的远古先圣、巴渝近古名将,了解巴渝辛亥革命斗士,了解并掌握巴渝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了解并掌握抗战政治人物,了解巴渝实业界精英,了解古代游历巴渝的大家,近代思想文化名流,教育家和学者;

掌握秦良玉、余玠、明玉珍、赵智凤的概况;掌握邹容、杨沧白概况;掌握杨闇公、刘伯承、聂荣臻的概况;重点掌握爱国实业家和平民教育家卢作孚的事迹和贡献。掌握张善子和徐悲鸿、老舍、郭沫若和茅盾,吴芳吉、何其芳、刘雪庵、陶行知、晏阳初的简况。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先贤圣杰

第一节 先圣扬美名

第二节 名将留青史

第三节 能工巧匠百世流芳 

第二章 近现代英豪

第一节 辛亥革命斗士

第二节 抗战政治人物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

第四节 实业界精英

第三章 文人学士

第一节 唐宋诗人 

第二节 近现代文化名流 

 

第五编    巴渝风情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了解巴渝的劳动生产民俗、农忙时节的待工习俗,了解重庆地区农业祭祀和禁忌。了解巴渝的岁时节令风俗、婚葬习俗、了解巴渝的民间文艺与休闲娱乐、传统集会。掌握并分析巴渝人的品格特征。了解重庆市民文化生活,并分析其特点。重点掌握重庆火锅的文化特征。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巴渝人的品格

第一节 巴渝人的由来

第二节 巴渝人的品格特征

第二章 巴渝民俗风情

第一节  巴渝民俗

第二节  民间文艺与休闲娱乐 

第三节 传统集会 

    第四节 市民文化生活

 

第六编    巴渝人的创造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了解巴渝的水上交通、陆上交通和空中交通发展的概况;掌握卢作孚开创民生航运公司及抗战时期长江水运的发展和贡献。掌握战时航空中心的概况。掌握重庆高速公路概况及 “八小时重庆”目标的实现,“半小时主城”的概况。

了解巴渝的古代建筑及吊脚楼民居的特点,掌握石宝寨的建筑特点。 了解重庆的现代建筑,掌握标志性建筑概况,了解重庆的桥梁建筑概况。

了解巴渝文学艺术发展的概况;掌握三峡诗歌及大足石刻及大佛造像、长江水文题刻概况;掌握川剧五种声腔并存的特点;掌握川江号子及各种民间文艺概况;

了解巴渝教育和媒体发展的概况, 重点掌握明清书院、留法勤工俭学的概况,重点掌握战时重庆教育状况及现代教育的发展。掌握《渝报》《广益丛报》《重庆日报》《新蜀报》概况;重点掌握《新华日报》概况。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交通、建筑

第一节 通衢交通

第二节 建筑百态

第二章 文苑英华

第一节 古风流韵 

第二节 民间文艺

第三章 教育、媒体

第一节 教育

第二节 传播媒体

 

第七编    巴渝文化的反思与展望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编的学习,掌握地域文化比较的重要意义,掌握巴渝文化与蜀文化的区别;掌握巴渝文化与楚文化的区别、交流和融合;了解巴渝文化与燕赵文化异同;巴渝文化与中原文化比较,巴渝文化与齐鲁文化的比较。重点掌握巴渝文化的自我净化和整合。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巴渝文化与华夏其它地区文化的比较

   第一节 地域文化的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巴渝文化与华夏其它地区文化的比较

第二章 巴渝文化与时俱进的整合

第一节 在文化的继承中整合

第二节 在文化的交流中整合

第三节 在不断的自我净化中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