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思想整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方案

思想整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方案

锡职院育组发【2020】54号    签发人:武喜春

高校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挖掘梳理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对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与师资团队,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而的精神指引。专业课课程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点,担起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职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在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思政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实施方案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在授课的同时,更应该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将思政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去。思政教育全面地融入于教学,扎根于学生心中。

(二)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 

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技巧操作,还要有从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与课程思政的目标一致的。课程思政中,可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品德教育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教育点,并进行教学设计。

1  职业道德规范对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元素 


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提炼思政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促进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育人,达到思政目标。

(三)完善课程体系    

依托课程的地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充分发掘的“思政资源”,结合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于教学大纲、教学讲义中。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程思政教学中注重多元化手段,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水利工程制图规范,增强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以微信、学习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绘图技巧。通过深度讨论、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探索,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式思考,正确感受不同职位的工作过程。    

二、预计达到的思政的成果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思政元素的引入,激发学生认真学习、积极实践、积极思考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更加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通过岗位体验以及互换,让学生提高责任意识,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同学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兴趣和接受度也有了很大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教师除必须具备基本的仁爱礼信等道德素养外“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自觉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内容,强化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当好学生引路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其德育教育的执教能力。   

(三)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将知识与思想融为一体,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引领,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厚植理想信念,扫除思想困惑,树立由于课程性质、教学模式等的限制,敬业价值观教育更多地是从理论教育的角度开展,而实践方面则较少。通过调查的结果显示了高职学生在理论认知方面,对于敬业价值观的认同度高,但仅停留在理论表层,并没有完全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因此,敬业价值观教育的活动中应更注重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效果会更好(例如活动中加强学生分享、游戏体验等环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院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上一页:【课程育人】“课程育人”创建“品牌”方案             下一页:【课程育人】关于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