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

【课程育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课程育人方案

8455线路检测中心课程育人方案

锡职院育组发【2020】52号    签发人:武喜春

8455线路检测中心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更优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把思政课程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思政课制度建设,有效解决“谁来培养”“怎样培养”“长效培养”的问题,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模式转型。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牢固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核心能力有机统一”为目标,探索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贴近专业实际、贴近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提炼专业核心能力,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强化专业建设,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置,系统构建了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突出体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部分,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个人理想、社会责任感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中,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通识课程当中,将课程教学与政治素养、国家意志高度统一起来。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将时代与社会的正能量内容引入课堂,充分挖掘蕴含在相关知识中的育人因素,激励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了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效应,形成有机融合的思政教育

利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地位,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哲学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中,注重突显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在自然科学类专业课程中,注重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如在各专业课程的导论部分,都会对学生进行人生导引,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青少年是审美心理构建的黄金时期,在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学院的课程中,通过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寓教于乐,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机械与电力工程学院的课程中,通过讲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强化学生们“工匠精神”的培养。立足学院办学特色,在对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院实际,整合学院资源,统筹规划,打造了《蒙古族历史文化》《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等10多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并引进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敦煌的艺术》等10余门优秀传统文化线上通识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铸牢理想信念。

三、坚持价值引领,广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效

思政课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要使课堂导入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灵。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通过新闻播报、时事评论、一周新闻盘点等方式,将时事热点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关注时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对接互联网,探索“互联网+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使思政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使思政课“活”起来,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如组织学生参观贝子庙乌兰夫故居、锡林郭勒博物馆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在现实体验中感受历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从而增强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质感、动感与实感。参观我院马头琴博物馆,了解马头琴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等。


上一页:【课程育人】8455线路检测中心 教师教学工作量调整实施意             下一页:【课程育人】“课程育人”创建“品牌”方案